打印页面

首页 > 兴安在线经济周刊生活导航 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

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

  

1

庭院中,稻米成堆,鸡鸭成群;大棚里,热浪扑面,各类果蔬长势喜人;养殖园区内,整洁有序,羊肥牛壮……隆冬的红城大地,处处上演着现代农牧业转型发展进行曲。

2016年,乌兰浩特市围绕农村牧区达小康工程,紧扣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主题,以开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推动,以“乳、肉、果、蔬、稻”五大特色产业为载体,坚持调结构、壮规模、创品牌、扬特色,用工业理念谋划农牧业发展,扎实推进全市农牧业提档升级,让农牧业更加发达、农村牧区更加繁荣,广大农牧民的生活更加富裕、更加幸福。

政策惠农,力保灾年农民不减收

“今年旱地算是绝产了,但这些好政策给了我们希望和信心,让人心里暖融融的。”乌兰哈达镇高根营子嘎查村民王喜山翻阅手机短信时发现,一则银行余额变动提醒显示他家的“金牛卡”又有一笔资金打进来。原来,这是乌市近期发放的玉米生产者补贴。“每亩地200多元钱呢!”王喜山告诉记者,算上这项补贴,再加上农业保险和“青改饲”的收入,绝产之年不但收回了种植成本,还略有盈余。

今年夏季,兴安盟出现了罕见的旱情。灾情发生后,乌市迅速贯彻落实盟委、行署的决策部署,启动抗旱应急预案,全面落实惠农惠牧各项政策,采取有力有效措施,努力把旱灾损失降到最低。

乌市扎实开展玉米秸秆青贮加工工作,全力做好玉米秸秆青贮技术和机械化处理技术指导培训,加大对青贮操作关键技术的培训力度,确保农户真正明白操作流程、掌握技术要领;积极引导企业、合作社以及各家各户充分利用自身条件,就地就近、开足马力进行玉米秸秆回收和青贮,鼓励种粮大户开展青贮生产,通过收储青贮来减少种植业损失、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养殖业饲草短缺的困难,将受灾的玉米秸秆变废为宝。本着特事特办的原则,乌市还迅速对接各涉农保险公司,积极协调开展核灾定损工作,提前启动查勘定损程序,力争尽快足额理赔。

除发放玉米生产者补贴外,乌市另外三项惠农惠牧项目同样给力,项目资金累计达到2685万元。其中,种植业保险方面,2016年全市总投保面积51万亩,投保金额1216万元,投保户次15552户。目前,查勘定损已全部结束,受灾面积正在汇总当中;农机具购置补贴工作方面,2016年全市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1450万元,现已发放714万元,补贴农机具314台(套),受益农户336户(含农机服务组织);良种补贴方面,乌市投资共计19万元,现已全部足额发放。

与此同时,乌市还不断拓宽广大农牧民增收渠道,积极引导农牧民群众以外出打工、发展庭院经济等多种方式增收致富。

调优结构,唱响现代农业发展主旋律

隆冬的兴安大地,银装素裹,寒意渐浓。乌市葛根庙镇设施农业园区种植户李敬刚家的大棚里却是一片暖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一株株西红柿秧苗翠绿挺拔、长势喜人。“这个西红柿品种叫‘圣女果’,酸甜适中,口感好,很受消费者欢迎,收入非常可观。”李敬刚一边仔细精心地侍弄着一株株西红柿秧苗,一边笑盈盈地告诉记者,这棚西红柿在元旦期间即可采摘上市,按照市场价每斤3元计算,保守估算也有3万元的收益。

做强设施农业,满足群众的“菜篮子”。乌市强力推进设施农业发展,不断调整优化蔬菜品种结构,加快无公害蔬菜质量认证,积极发展蔬菜加工,推动了全市蔬菜产业健康有序发展;乌市采取工厂化育苗,通过建立设施农业示范棚和高标准智能温室等措施,加速设施农业提档升级,使设施农业在全盟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同时,乌市将设施农业与脱贫攻坚、移民搬迁等工作相融合,通过企业融资、政府加大投入等多项措施,加大设施农业建设和利用力度,进一步提高了设施农业种植率。据统计,乌市现已累计建设完成日光温室3929栋,冷棚5000栋,建设高标准智能化温室14000平方米,全市设施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5万亩,设施农业种植率提高了21%,达到了81%,在满足群众“菜篮子”的同时,有效拉动了城郊型农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做大水稻产业,丰盈百姓的“米袋子”。乌市深度挖掘水稻产业潜力,坚持高标准、高效率、高质量地推进“旱改水”工程,通过整合项目资金扩大水稻种植面积。2016年,乌市继续深入推进“旱改水”工程,全市新增水稻面积2.7万亩,水稻种植面积达到12.7万亩,创历史新高,进一步丰盈了百姓的“米袋子”,有效地促进了农民稳定增收。随着水稻面积的逐年递增,乌市进一步强化科技服务,加大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推广力度,引进了“松粳18”“香稻66”“天育818”等水稻新品种45个,进一步促进了水稻产品提质增效。同时,加大绿色有机水稻建设,重点打造万亩有机、绿色水稻种植基地,落实绿色有机水稻种植基地1万亩;进一步发挥知名品牌效应,依托“岭南香”“蒙兴”“北雁”等现有水稻品牌,开发水稻产业新潜力。

做精庭院经济,鼓足农民的“钱袋子”。乌市按照“围绕旅游业、发展种养业”的思路,大力发展庭院经济,鼓励发展农家乐、采摘体验等项目,使其成为农民增收的增长点,助推传统农牧业转型升级,为做好“小庭院大经济”文章打下了坚实基础。乌市坚持把庭院经济发展与农业结构调整、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依托行政推动、政策启动、科技拉动、典型带动和服务联动,积极引进庭院经济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大力发展蔬菜育苗、果树、露地和设施蔬菜、特色经济作物、食用菌、绿化美化等产业,真正形成了“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小规模、大群体,小产品、大产业的庭院经济规模发展格局,使庭院经济走上高产、优质、高效的路子。

据统计,2016年,乌市完成投资1352.06万元,重点打造了35个庭院经济示范村,全市5个镇(园区)、58个嘎查村全部实施庭院经济建设,23000户农户、27600亩可利用庭院面积全部实施了庭院经济建设,庭院经济覆盖率达到100%。全市发展、培育8000户示范户,部分示范户纯收入可达到1.5万元至2万元,庭院经济带动户均增收3400元以上。

规模养殖,驶入现代牧业发展快车道

走进乌市葛根庙镇阿古营子嘎查修成育肥牛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养殖小区,一栋白墙蓝顶的现代化标准养殖圈舍便映入了记者眼帘。“再过一个来月,这批育肥牛就能出栏了,少说也得有7万元左右的收入进账。”眼前这位正忙着为育肥牛添加饲料的人就是该育肥牛养殖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姜修成。“咱们内蒙古的西门塔尔改良牛肉质好,前几天刚刚往吉林省白城市屠宰场运送一批育肥牛,市场销量不成问题,下一步还得扩大规模。”对合作社下一步的发展,姜修成显得胸有成竹。

说起育肥牛养殖带来的收益,除了姜修成,该养殖专业合作社的股东、阿古营子嘎查村民孙长寿同样具有发言权。“一直想搞育肥牛养殖,但自己的力量有限,还要承担养殖风险。入股育肥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后,我投入资金10万元,一年的分红就达2万元。”孙长寿告诉记者,尽管自己没有养殖经验,但入股合作社当股东享受分红,一样可以让腰包鼓起来,收益十分稳定、牢靠。

据介绍,修成育肥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占地面积1万平方米,设有标准化养殖牛舍、青贮池、堆粪场、防疫室、秸秆加工基地等相关配套基础设施,年出栏育肥牛210余头,实现销售收入近50万元,引领、带动37户村民增收致富。

修成育肥牛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喜人变化是乌市推进畜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肉牛、肉羊、奶牛产业的一个缩影。一直以来,畜牧业在乌市农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乌市根据畜牧业产业发展布局,按照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的“五化”标准,进一步转变养殖方式,以打造养殖专业村、养殖小区建设为抓手,通过政策扶持、大户带动、小区示范等措施,加快肉牛、肉羊、奶牛等产业发展步伐,全力助推全市畜牧业由传统粗放养殖向现代标准化科学养殖的转变。

如今,乌市的养殖规模不断壮大,全市各类标准化养殖小区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进一步激发了农牧民养殖的积极性,使其成为了农牧民“抱团”致富的一条新途径。2016年,乌市进一步健全了养殖档案,重点培育了20个养殖示范户,为养殖户发放共计价值20万元的饲草饲料,引领带动全市养殖业向现代畜牧业方向发展。截至2016年10月,乌市累计建成奶牛、肉羊养殖小区34个,规模养殖户454个,全市牧业年度家畜存栏量达到37.8万头只。一切围绕全面达小康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农”问题是重点,也是难点。推进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牧业是重中之重。打好现代农业发展攻坚战,是推进“三农”工作必取的方向、必选的路径。

加快农牧业现代化建设步伐,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用工业化思维推进现代农牧业发展,坚持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提高农牧业生产经营的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和市场化程度,着力提高农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加快农牧业现代化建设步伐,还要继续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加大政策和资金倾斜力度,持续改善农业基础,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拓展农民就业增收渠道。

实践证明,只有现代农牧业发展好了,农牧民收入提高了,农村牧区面貌才能改变,发展才能真正上水平。(刘文静) 

(刘文静)

文章来源:http://www.xingandaily.cn/2016/1227/2206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