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兴安在线新闻频道新时代专栏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 青山常在水长流

青山常在水长流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十九大报告为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指明了路线图。

由于气候和历史原因,三面环山、两河相抱的乌兰浩特市也曾山体裸露、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面对脆弱的生态环境,一代代红城儿女以顽强的意志修复生态环境,用一个个看得见、摸得着的行动,铺就了通往“美丽中国”的道路。

河道治理,实现一弯清水映蓝天

洮儿河水穿城而过,滋养着红城大地。然而几年前,由于缺乏有效的河道治理,洮儿河流域两岸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污染问题迫在眉睫。乌市委、政府当机立断,下决心整治河道。

分八段治理的洮儿河于2012年完成了城区段治理,整治效果明显;乌市又于2014年全面启动实施了洮儿河生态休闲公园项目,目前已基本完成绿化及景观工程。至此,洮儿河城区段严重污染问题得到根本治理,现如今,洮儿河亮丽的河道景观如一幅水景相依的怡人画卷展现着人与自然、城市与环境的和谐之美。

乌市水务局负责人告诉记者,工作人员会定期对洮儿河河面的杂草、杂物进行全面清理,达到水面洁净清澈,这也是乌市落实河长制的体现。

乌市河流众多,水系较为发达,河流总长度达467.96公里。通过河长制,层层压实各级河长职责,目前全市44个河段管理达到全覆盖,促进了河湖的“休养生息”,实现一弯清水映蓝天。

生态修复,用绿水青山换“金山银山”

“乌市石质山体较多,多年来的乱砍乱伐导致植被覆盖率低,治理难度较大。”乌市林业局副局长张宝仁告诉记者,乌市攻坚克难,多年来先后启动实施了千亩樟子松、万亩经济林、大型种苗基地建设,实施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京津周边地区沙源治理、义务植树等多项重点工程,实现了城市绿化总量和绿化覆盖率“双提高”“双突破”,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今年,乌市入围国家第二批“城市双修”试点城市,生态修复被赋予新的内涵,激励着全市干部群众砥砺前行。

在乌市城区北部的罕山生态修复示范区,已不见了当年“山体破损严重,风来沙起”的景象。

2014年乌市启动棚户区改造项目,居住在这里的4200多户棚户区居民整体搬迁后,在这里栽植各类树木100万株,绿化覆盖率达到了85%以上。

要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在生态修复基础上,乌市将自然景观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对罕山北侧的山体进行修复,并借助自然山体优势,实施了神骏山生态修复和景观建设,一方面对原有5座、77亩矿坑进行山体修复,逐步恢复原有山体植被,实现复绿;另一方面,建设格桑花海、神骏廊桥、花谷清泉等旅游景区,真正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标本兼治,成为蓝天白云的故乡

乌市年均空气优良天数达到340天以上,这不仅有生态环境的“功劳”,更得益于全市上下的共同管理和保护。

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打赢蓝天保卫战。乌市着力改善环境质量,今年实施了兴安热电有限公司第二热电厂锅炉脱硫改造、乌兰浩特第一热电厂关停、乌兰浩特市利环污水处理厂中水回用、乌兰浩特市利境污水处理厂新增污水处理能力4个污染减排项目。同时,对建成区内燃煤锅炉企业进行整改,开展餐饮业油烟污染问题专项治理行动。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全市环境污染和村镇卫生问题,严防焚烧秸秆造成的烟尘污染。治理整顿散煤经销点,对存在扬尘污染行为的废品收购部已取缔关停19家,煤炭经销处已取缔关停3家。

截至目前,乌市实现了发生重特大环境污染事件的零报告,成为名副其实的蓝天白云的故乡。   (谭艳丽  衡永彬) 

文章来源:http://www.xingandaily.cn/2017/1213/3456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