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兴安在线经济新闻 57个红手印留下的扶贫干部

57个红手印留下的扶贫干部

数九寒天,蒙古高原滴水成冰。阿令朝村养殖场、储草棚、磨房、油坊、办公房依次矗立在山岗缓坡上,驴儿欢叫、油面飘香,红红火火的集体经济给贫困的山村注入了一派生机。

泪洒“小山梁”

尽管有思想准备,但当扶贫工作干部解良进村入户后还是心头一震:地贫、村贫、人贫,4个自然村一半以上的人外出打工,常住104户、215人,有贫困户61个、142人,人均纯收入多年徘徊在2600元左右;村集体一穷二白,村委会无办公场所,人们称为“炕头支部”。

2015年5月,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党史研究室科级干部、44岁的解良主动申请驻村扶贫,来到察哈尔右翼中旗阿令朝村(蒙古语意为“小山梁”)。睡在老乡家的土炕上,他久久不能入眠,如果一家一户“撒胡椒面”,省事、简单,可群众得到眼前的实惠后仍无法从根本上脱贫致富。

他走访、调查、与村“两委”班子研究,“精准扶贫+集体经济”的扶贫思路逐渐清晰,并被大家认同。

资金怎么解决?解良回到自治区党史室游说,单位分三批挤出办公经费73.6万元予以扶持。

砌墙盖棚,解良动员村民出工出力,自己清晨5点多起床,天黑还泡在工地上。资金紧缺、时间紧,垒第二个圈墙时没来得及抹灰。开春的一天,冻土融化,墙被大风刮倒。解良站在散落一地的砖石上,想到几个月来的心血毁于一旦,还有人风言风语说他“是来镀金的”“做工程是来捞钱”的,不禁悲从心来,眼泪簌簌而下。

上表《请愿书》

“起初大家心里打鼓。”村党支部书记张三娃说,建养殖场时部分村民因占地问题前往阻拦。解良组织召开村民大会说明情况,不用大家投钱,合作社人人都有股份。

解良成天琢磨集体经济。听说驴奶粉价格高,特别是黑驴浑身是宝,便带着村干部到邻近的赤峰市考察,买回84头黑驴;到小油坊打油,获悉利润对半,回来和大伙商量办起了胡麻油加工厂;与专家探讨怎么让面粉好吃、卖高价,和村民合计办起了石磨面粉加工厂;把村里的垃圾沟改造成鱼塘;筹建6亩玻璃温室大棚,发展观光采摘旅游。

“我们从来不敢想的事情他干起来了。”阿令朝南村村民小组长郭全奎说,搞建设时,“解良像民工一样埋头干活”。

村民之难,就是解良之忧。村民白举文去世,儿子在外打工,他筹集2000元帮助安葬。村民杨玉文和哑巴儿子生活困难,移民搬迁应缴1.5万元,他和大家讨论核减7000元,又安排杨玉文到油坊打工。

驻村第二个月,解良买了辆低档越野车,不停往返于村镇旗之间,两年多跑了8万多公里。出门请客吃饭,车子来回拉材料,他没在村里报销一分钱。

一年365天,解良200多天住在村里。上初中的女儿成绩下滑,妻子埋怨,他内心愧疚。父亲患帕金森氏综合征需住院治疗,一拖再拖。

“从来没见过这么好的扶贫干部。”张三娃和村民由怀疑到认可,由不理解到一心支持,全村上下拧成一股劲发展集体经济。

2016年5月,解良驻村期满,单位将他抽回完成一项重要课题。消息在村里不胫而走,村民们情急之下想到了上表请愿。6月17日,57位村民联名写下《请愿书》,摁下57个红手印,派代表前往解良的单位请求让他留下。

2017年7月,解良多年后背痛的老毛病加重了,住院治疗28天。走出医院,他一头扎到日夜牵挂的阿令朝村。

希望的田野

村里老人爱听戏,但几十年没唱过。2017年夏天,旗首届乡村文化节在阿令朝村举行,连唱5天戏。广场上人山人海,沉寂的村庄热闹鲜活了。

干事情必须有一支好队伍。他抓党建,发展年轻党员3人;注册“阿令朝”面粉和胡麻油品牌,联系外出党员、大学生建立村民微信群,发展电商销售。

如今,阿令朝村崭新的发展蓝图正在逐步变成现实:驴养到200头;年加工面粉、胡麻油各10万斤;吸引大学生回村参与集体经济管理;给群众免费体检;搞好村民文化生活。

解良和村干部掰指头细算账:经评估,阿令朝村集体经济固定资产已达280万元。预计油、面加工达产后,年实现纯收入60万元,人均增收1860元;今年开春,鱼塘将投放鱼苗;秋后产驴驹50头,明年底出栏肉驴纯收入40万元。

他带领村民制订出村集体专业合作社章程,村委会占总股份25%,村民占75%,按股分红。常住户每人1股,建档立卡贫困户每人加1股。当年利润按照“四个25%进行分配”,即25%分别用于再生产发展资金、村民公益福利事业、村民分红、管理人员奖励。

春节临近,油坊、面坊机声隆隆,产品供不应求。

“看到希望了!”村民梁兰梅说,“建厂房的时候,我去阻拦过,没想到都是为大家着想。”  

“锅里有了,碗里才会有。”村民们憧憬着,今后产品打开市场,合作社搞好了,大家还可以养猪、养鸡,搞农家乐,一起吃“旅游饭”。  (新华社呼和浩特1月26日电 记者李仁虎   贾立君)

文章来源:http://www.xingandaily.cn/2018/0202/3586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