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兴安在线经济周刊产经科技 孔雀开启“致富屏”

孔雀开启“致富屏”

9284b1fb4d684c80ad7015f445e67198_B_BASIC

周海燕整理孔雀标本羽毛

萨其茹拉

清晨,“花乡小镇”空气格外清新。

推开封闭严实的农家院门,只见大棚内几只花孔雀把尾巴抖得哗哗响,那漂亮的尾巴就像仙女手中的彩扇,慢慢散开,又像透亮的珍珠撒在它身上,那一瞬间笔者“愣”在了那里,一刻不想离开。

孔雀开屏,象征着美好和吉祥。

在乌兰浩特市义勒力特镇蒙雀养殖专业合作社,雪白的、蓝色的、棕色的孔雀休闲地在大棚内四处觅食,追逐着……

成就梦想  迈向未来  

“安逸的生活并不适合我。”合作社理事长周海燕开门见山地说。

义勒力特镇土生土长的周海燕、周海南姐妹一直以来希望能在家乡干一番事业,成就自己梦想又能够带动一方。

创业!

身无一技之长的姐妹俩能做什么呢?

偶然的机会,周海燕听到了远在天津的舅舅和自己母亲的一通电话让她有了灵感。

“舅舅在电话里说在吃孔雀蛋,母亲还接上一句‘奢侈’。”周海燕说话间眼里像看到了希望,那么“奢侈品”来到我们这里会是什么样?

姐妹俩的一腔热血,但是没有得到家人的支持。

不去闯一次怎么会知道结果?

很快,周海燕把在乌市营业3年之久的联通代办点关门停业,带着妹妹悄悄地跑到了云南。这一去就是一个月时间。

“家人打了无数次电话叫我们别再‘胡闹’,我们姐俩就是很固执,学不到东西说什么也不回来。”妹妹周海南开起了玩笑。

考察、学习姐妹俩信心十足,2010年春天她们带着10只孔雀从云南回到了家乡。

“我们像呵护自己的孩子一样,一路上怕孔雀受惊,我们和孔雀在车里同住,夜晚冻得牙齿咯咯直响,走了三天两夜才到家。”周海燕说。

创业之路   一波三折  

这一年春天,姐妹俩起早贪黑地精心饲养着孔雀。父母看到他们养殖孔雀决心已定,全家总动员为孔雀建了简单的棚舍。

每天看着精神抖擞的孔雀,姐妹俩心生安慰。

可好景不长。转眼,季节变换,天气越来越冷了,发现孔雀开始反常,有的不进食,有的打蔫,这让刚刚接触养殖业的两个人急坏了。

“我们以为一个月时间会学到很多东西,可是孔雀不适应我们北方的气候。”周海燕告诉笔者,孔雀陆陆续续全部死掉了。祸不单行,因为孔雀棚舍地处返浆地段,也塌陷了。

三天三夜,周海燕不吃不喝不动地方地看着一一死掉的孔雀,抹着眼泪,束手无策。

“南方和北方温差大,要在孔雀舍上做文章。”周海燕想到这里,打起精神,采取半遮光半透明的棚顶,透明部分采用双层中空阳光板,这样在没有取暖设施的基础棚内温度要比棚外温度高出7℃至8℃。

2011年3月,姐妹俩几经周折把第二批孔雀带回了家。新的温室棚里孔雀的成长很顺利,可是在它产蛋孵化出来的小雏身上又出现了问题——畸形、死胎,几乎全部失败。

“有问题及时解决,在实践中吸取经验,下次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周海南意志坚定。

2012年春天,100多只健康的孔雀“宝宝”诞生了。

孔雀“宝宝”健康地长到了1个月,一天早上,周海南在舍内发现孔雀雏全都不见了。沿着血迹跟踪过去,原来被老鼠咬死拖到洞口,摆放得非常整齐,惨不忍睹。

这一次是管理出了问题!

三年的时间,姐妹俩投入30余万元,却两手空空。

第四年春季,周海燕姐妹俩请来了专业人士指导,按照北方特有的严寒气候,把孔雀舍结构设计得更加合理完善,同时科学营养配比饲料,一批适应北方气候的孔雀孵化成功,孔雀养殖事业迎来了第一个“春天”。

风雨过后   孔雀开屏

孔雀浑身都是宝。美丽的外表可以观赏、可制作孔雀标本,肉可以食用,胆可以入药,羽毛可以制作工艺品。

“那年开始每年营业额递增10万余元。”周海燕说,她们驯养繁殖的种孔雀成活率达到了99%。

事业越做越大,周海燕没有忘记初衷——带领村民一起致富。

“我们不仅要让孔雀为我们姐妹俩赚钱,还要带动家乡父老乡亲共同赚钱。”周海燕抑制不住成功的喜悦。

今年,周海燕为贫困户免费发放了6万元的孔雀雏,8个月后每只400元回收,这让贫困户年收入有了很大的提高。

“我跟着海燕养殖8只孔雀,每年收入都在5000余元呢!”建档立卡贫困户龚淑英说,今年69岁的她在周海燕的带领下日子过得越来越好了。

周海燕带动23户发展养殖孔雀,其中有11户贫困户,都已见到了效益。

“昨天刚往新疆和北京发了一批标本,这些都是预定出去的,供不应求呢。”周海燕指着满屋子栩栩如生的孔雀标本说。

如今,乌兰浩特市蒙雀养殖专业合作社孔雀存栏已达1160只。

文章来源:http://www.xingandaily.cn/2018/0820/4127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