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兴安在线经济周刊产经科技 俄体村有个“残疾人就业扶贫车间”

俄体村有个“残疾人就业扶贫车间”

身残志更坚 自立梦更美

俄体村有个“残疾人就业扶贫车间”

小小扶贫车间带动全镇58名贫困群众,人均年增收2.4万余元

兴安日报讯(记者 董一鸣 田馨月)“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就业是改善残疾人生活状况的根本途径。6月5日,记者来到科右前旗俄体镇俄体村残疾人就业扶贫车间。残疾人就业扶贫车间主要以加工棉裤为主,年销售额超130万元,带动58名贫困群众人均年增收2.4万余元。 

此起彼伏的缝纫机卡哒哒卡哒哒声打破了院落的宁静,屋内十几名工人正在紧张忙碌地裁剪缝制棉裤。记者在这里看到,加工车间里,伴随着缝纫机的运作,残疾人兰素英和姐妹们正在制作棉裤,穿针引线、裁剪缝制,工作井然有序。已经缝制好的棉裤整齐地叠放在一旁。 

记者来到兰素英身旁,和她攀谈起来。“没想到我也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挣钱养活自己,这让我重拾对生活的信心。”正在飞针走线手工作业棉裤的兰素英高兴地说。 

她告诉记者,由于自己患有再生障碍性贫血,身体极度虚弱,无法干重活,使原本就不富裕的家“雪上加霜”。自从有了残疾人就业扶贫车间,她学会了制作棉裤的手艺,不但能补贴家用,还可以自己买些喜欢的物品。 

“在这里,我看到了自己的价值所在,更重要的是,在这里感受到了社会各界对我们的关心与关爱。”兰素英说,是残疾人就业扶贫车间成就了自己,现在她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和兰素英一样,在隔壁车间作业的郭哈斯其木格感同身受。“我是先天肢体残疾,此前我一直认为自己是家庭的累赘。”郭哈斯其木格告诉记者,她现在一个月能挣2000多元,终于可以用自己挣的钱给孩子们买零食了,成就感让她体味到了幸福的意义。 

如何有效解决贫困残疾人家庭早日脱贫,提升贫困户技能水平,提高劳务组织化程度,拓宽就业渠道?俄体镇以本地在营服装加工厂为主体,整合盟、旗残联和北京华贸公益基金会等帮扶资金共计56万元,按照宜建则建、宜改则改、宜租则租原则,在原俄体村村部建设了这座建筑面积400平方米的残疾人就业扶贫车间。 

车间以“机器进村、手工进家”的模式,实施了“家庭工厂”行动,采取批发铺货为主、零售以私人订制为主销售模式,日均可加工棉裤50—70条,现有合作经销商65家。他们通过“志智双扶”工作开展“技术送上门、助残促就业”等实用技能培训活动,将手工棉裤缝制批量订单分解到全镇各村贫困户和残疾群众,解决部分贫困家庭的就业和生活保障问题,帮助广大贫困残疾人实现居家就业,从而实现稳定脱贫的目标。 

为了加工出消费者满意的高质量产品,扶贫车间还适时开展技术培训。残疾人就业扶贫车间负责人黄岩介绍说,就在6月2日,车间还为全镇残疾人进行了为期三天的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通过技术培训,提高了农村残疾人自身素质和就业能力,拓宽了残疾人家庭的致富渠道,还为残疾人寻找到一条通往小康社会的“康庄大道”。

文章来源:http://www.xingandaily.cn/2020/0610/57787.shtml